2011年4月30日星期六
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
2011年4月18日星期一
2011年4月16日星期六
聆高山流水,观灯焰禅境
——记中华民乐团第二届音乐沙龙
·张新·
4月15日是中华民乐团第二届音乐沙龙的举办日,在东方艺术教育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有近百名中外观众到场聆听沙龙的演奏。如果说中华民乐团的首届音乐沙龙的举办旨在抛砖引玉,那么本届音乐沙龙则确实摆出了强大阵容,令观众刮目相看,惊叹连连。
2011年4月14日星期四
网摘:传统、新作与流行乐
著名指挥家叶聪先生,身兼美国印第安纳州南本德市交响乐团和新加坡华乐团艺术总监,具有脚踏"中西"的特殊身份。叶聪先生生于安徽、学于上海、成于美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近来,新加坡民乐团在叶先生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本文就是叶先生对民乐革新的有关问题所发表的看法。
50年来,民乐团在演奏曲目上曾有过许多尝试,如套用西方模式,将其西方"交响化"或直接把民间音调加以处理。现在看来,这些尝试有些可行,对民乐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但有些却淹没了民乐的特点。与西方乐团300多年的历史相比,我们在作品积累上存在欠缺。因此,通过向一流的作曲家委约开发一些新作品,总结经验的方式,真正发挥民乐的优势。具体来说,未来民乐需要立足于以下三个方面:
2011年4月9日星期六
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赏析(十)《烛影摇红》
中西溶合 推陈出新
《烛影摇红》 原是一种词牌,为北宋词人周邦彦所创,原意是描绘帝王将相之家的歌舞场景,具有优雅、辉煌的气派,表现奢华、靡丽的风尚。刘天华用此曲名,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风格和旧词牌迥然不同。在曲式上,他采用了三拍子的华尔兹节奏,这却是外来形式。在这里,刘天华又一次将继承和借鉴相结合,进行溶化,创造出一种二胡的新风格。
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赏析(九)《独弦操》
别出心裁 独辟蹊径
弦乐中只用一根弦演奏的乐曲,音乐史上很少见,一般能举出的名曲,也就是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了,但那是经过他人改编的,并非作者原意如此。传说中国古代艺人徐衍,在演奏稽琴时,中途断了一弦,他就用一根弦奏完全曲。这虽然表现出了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但却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乐曲的要求。
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赏析(八)《光明行》
憧憬未来 向往光明
1931年,刘天华37岁。此时,他的作曲技巧更加成熟,驾驭二胡的功夫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使他具备了足够的条件,能实现多年来的一个愿望:用二胡来表现重大题材,改变二胡在人们心目中固有的纤细、柔弱形象,给她一个崭新的面貌。于是一首里程碑式的划时代名作《光明行》,就在一代宗师的指间诞生。
明朗的色彩,刚强的气概,是这首乐曲总的基调。
2011年4月8日星期五
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赏析(七)《空山鸟语》
理想境界 奇妙乐园
《空山鸟语》是一首技巧性很强的二胡独奏乐曲,是刘天华学习、借鉴西洋音乐创作和表演手法的成功实践。此曲初稿产生于1918年,到1928年才定稿,整整磨了十年之久。弓法、指法、旋律、节拍,力求尽善尽美,终于造就了这件二十世纪经典珍品。
与此曲同类题材的民间乐曲有《百鸟朝凤》、《鹧鸪飞》等,都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但刘天华的《空山鸟语》没有过份追求自然界音响的逼真度,也不是单纯的技巧炫耀,主要还是表达人的感情。
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赏析(六)《闲居吟》
闲散空寂 悠然自得
1932年,可说是刘天华二胡创作的“大年”,先是《良宵》,不到半年又产生了这首《闲居吟》。这段时间,刘天华的工作、生活均处于顺境,自然地表露出安闲、宽舒的心情。但刘天华不是孤立的一个人,《闲居吟》不仅仅是他本人心情的写照,也反映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基本心态的一个方面:容易满足现状,自喜自乐,悠闲自得。
当时的文化人有几种类型。以鲁迅为代表的是“战斗型”,运用手中的笔,制造出匕首、投枪,迎着风浪,勇敢搏击;与此相对立的是“御用文人”,趋炎附势,甚至助桀为虐;另外还有一类,他们并不置身于社会矛盾的中心,而处在时代漩涡的边缘,在一定条件下拥有自己的一方“乐土”,在这块狭小的天地里,忠实地为自己心爱的事业埋头耕耘。刘天华即属于这一类。
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赏析(五)《除夜小唱》
即兴舒怀 偶成精品
据资料载,1928年1月22日,正是农历除夕,当晚,刘天华和一些学生及友人在家共度佳节,心情十分愉快。在这样一种容易令人激动的时刻,文人们会有各自的表达方式:诗人吟诵,画家挥毫,而刘天华则操起他最拿手的弓弦,随兴所至,即席演奏了一首二胡小曲,后来经过整理,正式发表在《音乐杂志》上,题名《除夜小唱》,又名《良宵》。
提起《良宵》,二胡爱好者无人不知。此曲篇幅不长,难度不大,结构也不复杂。既可见于音乐会的节目单上,更常闻于街巷庭院之中,近年来已流传到海外,喜爱的人之多,在二胡曲中实属少见,堪称雅俗共赏之典范。
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赏析(四)《悲歌》
忧心忡忡 悲情忿忿
《悲歌》又名《处世难》,1927年创作。大凡悲歌之类,往往情绪压抑怨愤,音调哀愁低沉。有的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有的欲哭无泪难以名状。但此曲却非一般,它不是个人或家庭遭受什么不幸的“小悲小哀”,而是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充满关切的“大悲大愤”,是刘天华内心情感强烈表露的产物。 颇有点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大夫写“离骚”的心情,又有点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仰天长啸的激愤。其气势和震撼力,自然不能和两位古人的作品相比,这或许是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弱点和刘天华本人经历的局限性所致吧!
2011年4月7日星期四
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赏析(三)《苦闷之讴》
苦中寻乐 苦乐交融
《苦闷之讴》1926年创作,是年刘天华31岁。从刘天华年表上看,这年他在北大,女师及艺专等三所高等学校任教,个人生活上并无特别坎坷、挫折,那么,这“苦”又从何来呢?此曲又名“苦中乐”,倒是道出了曲情,原来“苦闷之讴”并非讴歌苦闷之意,而是一首关于苦闷的歌,确切地说,一首苦乐交融的歌。
民间音乐大师阿炳,生活在社会底层,时常有遭受饥寒和凌辱之苦;德国乐圣贝多芬身处逆境,先后有贫穷、失恋、耳聋之痛苦。对这些,刘天华经历不深,他只是感到当时的整个社会大环境、大气候笼罩着阴云,让人窒息, 难以舒展。——这恐怕便是刘天华的苦闷之源吧!
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赏析(二)《月夜》
领略月色 感悟人生
月亮,在科学家眼里,不过是地球的一颗没有生命的卫星,自身并不会发光。可是在民间传说和文人墨客笔下,却赋予种种神奇的想象,注入了浓重的感情色彩。
最早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把月亮描绘成天上的宫殿。从古至今,有月便有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近代散文家朱自清写过《荷塘月色》,月光如水,风雅恬淡,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流行歌曲唱道:“月亮代表我的心”——明亮、清彻、真诚。月亮究竟是纯洁美丽的化身,还是孤傲、清高的象征?!
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赏析 (一)《病中吟》
以病喻情 忧国忧民
此曲是刘天华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1915年产生初稿,1918年完成。“病中吟”三字,顾名思义应是病中的呻吟,但这里的“病”,与其说是生理上、身体上的病,不如说是心理上、思绪上的病更为妥切。此曲一名“安适”,又名“胡适”,似乎是在问:茫茫人生,何处才能有“舒适”? “五四”运动前夕,一批具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眼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国家、民族造成深重灾难,忧心如焚,渴望变革,但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他们排徊在十字路口,心情十分抑郁。刘天华即为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员。
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赏析 - 序
为了配合中华民乐团第四届音乐沙龙“纪念刘天华音乐专辑”,让更多的乐友熟悉和掌握这位二胡宗师的经典作品,民乐团博客将分期介绍著名音乐人林光璇所撰写的刘天华的十大二胡名曲赏析一文,以帮助大家全面、正确的理解刘天华作品的艺术内涵和价值,使每一位学习,演奏他作品的人获得真正的艺术熏陶和提高。
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是百年来二胡艺术领域的一座丰碑,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其创作的十大二胡名曲传唱至今,历经近百年不衰。这里,转载音乐评论家林光璇对这十首二胡名曲的赏析,以飨乐友。
2011年4月3日星期日
休斯敦中华民乐团4月15日第二届音乐沙龙作品发布
古筝独奏:《东海渔歌》
演奏者:胡玄逸
中国古筝十大名曲之一。是已故古筝名家张燕女士创作于1975年的一首富有时代气息的筝乐佳作,乐曲以东海之滨的渔民劳动生活为题材,采用写实的创作手法,同时结合古筝自身的乐器特点,运用独特的演奏技巧,形象地勾勒出东海之滨美丽的风光以及渔民愉快劳动的生活场景,乐曲旋律优美,歌唱性强,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胡玄逸,八岁起师从音乐家吴长璐老师学习古筝,在两年一度的选拔赛中,连续两次入选“休斯顿青少年艺术家音乐会”表演古筝独奏,并两次受邀休斯顿唯一的公共音乐电台
KUHF 88.7 频道实况访谈节目,现场演奏古筝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2009)和“东海渔歌”(2011),赢得了主流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胡独奏:《翻身歌》 演奏者:
许瑞庆,萧楫(手风琴)
《翻身歌》是著名二胡演奏家王国潼根据王撷诚的板胡曲改编而成,乐曲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风味,情绪热烈,节奏欢快,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喜庆的欢乐场面。快板部分热情奔放,载歌载舞;慢板部分则深情抒发了人世间的沧桑和不平,如歌如梦,如泣如诉。把胡琴的特有音色表现的酣畅淋漓,扣动心弦。
许瑞庆,休斯敦二胡名家,长期活跃于本地区的国乐舞台,演奏诠释了大量优秀二胡作品,深受观众所喜爱。許瑞慶原籍馬來西亞檳城州,自小喜好音樂。中學開始學習二胡,期間多次獲得馬來西亞全國華樂比賽個人及團體大獎,包括1991年二胡比賽冠軍。其演奏特色為音色渾厚優美, 感情細膩及技巧純熟。现为休斯敦中华民乐团特邀独奏演员。
萧楫,著名音乐家,休斯敦中华民乐团特邀指挥。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