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1日星期六

丝管轻吟渔歌蕉雨,弦鼓鸣奏千古绝响 ---记休斯敦中华民乐团第三届音乐沙龙

·张 新·


在春意盎然的五月,休斯敦中华民乐团又为乐迷们呈现了精彩纷呈的第三届音乐沙龙。东方艺术教育中心的演出大厅里,坐满了喜爱国乐的听众,对于他们来说,节目单上虽然只五首乐曲,但从婉约柔美的南音“雨打芭蕉”,到激越豪放的北管“春潮”;从两千两百年前的金戈铁马“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到淳厚隽永的中原民谣“豫北叙事曲”。其地域的跨度,其风格的迥异,其时空的交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绚丽多姿。

首先出场的是中华民乐团的琵琶独奏演员王竹夕和闫亦修,琵琶铮铮,战鼓咚咚,一阙“新编十面埋伏”打破了沙龙现场的宁静,将人们带到公元前202年战鼓雷鸣、石破天惊的垓下之战。与传统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不同的是,“新编十面埋伏”是所谓“新民乐”乐风的改编作品。在这首乐曲里,大量旋律性极强的现代音乐语言和动感强烈的节奏,取代了传统武曲对古战场的描摹和炫技,变得更易为听众所接受,这也是“新民乐” 在近十几年来迅速风靡中国乐坛的原因。闫亦修击打的大鼓,除了以隆隆战鼓配合琵琶的演奏外,她与鼓也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符号,呈现出新民乐的多元素色彩,与电声音响一起演绎着另类的排山倒海和壮怀激烈。作为主奏乐器的琵琶,在高挑靓丽的王竹夕手中,具有了别样的灵性和神韵,一串串音符如跳跃的精灵,舞动出音乐的张狂、洒脱和穿透力,为听者舒展那不朽的历史画卷。现就读于休大工业管理心理学博士学位的王竹夕,7岁习琴,11岁即达到琵琶演奏九级,曾出访德国,法国,荷 兰,奥地利,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演出,参与社会各界演出、比赛近百场,并获选参加中央电视台民乐经典栏目“风华国乐”的节目录制。对于休斯敦中华民乐团来说,这样一位琵琶演奏高手的欣然加盟,无疑为本地国乐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同样作为琵琶古典大套武曲,“霸王卸甲”是由吴长璐音乐学校的学生韩佳缘演奏。这首乐曲与“十面埋伏”一样,讲述的都是中国历史上楚汉相争那场著名的大战。不同的是“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乐曲汉声激扬,威武雄壮;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乐曲楚风苍劲,悲壮苍凉。全曲共分十五段:营鼓,升帐,点将,整队,排阵,出阵,接战,垓下酣战,楚歌,别姬,鼓角甲声,出围,追兵,逐骑,众军归里。乐曲一开始,鼓声、号角声及马蹄声交织在一起,描写了开战前的剑拔弩张,是为楚汉相争的序幕。明代王猷定在“汤琵琶传”中,曾记载着以下描写:“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韩佳缘这位4岁习琴,5岁正式登台演奏,6岁就以琵琶独奏获得休斯敦青少年艺术家称号的小朋友,胸有成竹,气定神闲,弹绞拨扫,发挥自如,惟妙惟肖地复现了盖世英雄,别姬卸甲,壮志未酬,浩气长存的历史一幕。作为中华民乐团艺术指导,我在构思此届沙龙作品布局上,着意将这两首密切关联的经典乐曲放在一起,不仅把刘邦和项羽加以对比,而且以古曲新编和大套武曲演奏形式、古典与现代之间风格的差异对比,让听众从不同角度充分领略中华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

笛子独奏“春潮”是自音乐沙龙举办以来第一首吹奏乐作品。休斯敦听众所熟悉和喜爱的演奏者,中华民乐团独奏演员闫亦修闪亮登场。自从结识了这位来自中国北方的姑娘,我每每被她的演奏所深深打动。我想,同样,她的笛声也征服了每一位听众。由黑龙江省作曲家刘锡津、笛子演奏家霍殿兴创作的“春潮”流传至今已30年了。那散发着赫哲情调的优美旋律,如醉人的美酒,沁人心脾,芳香四溢;那高亢舒展的船歌,如激情澎湃的咏叹调,令人荡气回肠,充满无限暇思。小闫姑娘传神的笛音,是那样清澈纯净,透射出耀眼的光泽,映现着浪涛滚滚,船歌回荡,千帆弄潮的激情画卷。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六小民族之一,繁衍生息于中国东北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一带,以渔猎为生。独特的生活衍生了赫哲族人独有的音乐文化,笛曲以赫哲族民间音东为素材,旋律创作上构思别具匠心,多有创新,不落俗套。用C调大笛演奏,既有南派曲笛的典雅华美,又兼具北派梆笛的刚劲豪放。这首产生于东北沃土上的笛曲精品,数十年来为笛界人竞相演奏,传播甚广。在美南地区属首演,并由钢琴及作曲硕士顾洁娜担纲伴奏。顾洁娜自幼学习钢琴,12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钢琴和作曲,高中毕业后获全额奖学金入学美国澳柏林音乐学院,获得作曲和钢琴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又以全额奖学金入学莱斯大学音乐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其室内乐,重奏和声乐作品曾在比赛中获奖。身为全美音乐钢琴教师协会会员,德州音乐教师协会会员的她,还为休斯顿中国联合校友会谱写会歌,为华夏中文学校谱写校歌。本届音乐沙龙有幸特邀她加盟演奏,两位美女的搭档默契,赏心悦目,卓尔不群,为当晚演奏会的又一大亮点。

在领略了北国风光的旖旎壮丽后,紧接着两首乐曲立刻又将听者引领到黄河流域和南国水乡。“豫北叙事曲”作为二胡名曲,在20世纪的中国民族乐坛占有重要地位。刘文金,这个具有影响的名字,多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与他紧密相连。上一届音乐沙龙由廖芮献演奏的二胡独奏“火·彩衣姑娘”也是出自他手。“豫”是河南省的别称,豫北泛指黄河中游以北,河南省与河北省的接壤地区。从乐曲的开弓起句,一股浓郁的中州音韵即飘散开来。演奏者以叙述性的倾吐,和绵长思绪的絮语,委婉中浸润着深沉的忧郁,优美中蕴含着质朴的欣喜。曲作者充分发挥二胡如歌如梦的音色和运用各种演奏技巧的表现力,以滑弦与绰注、运弓与走指、揉弦与打指、填字与加花,使曲调疏密相间,内外弦交替变化,音色明暗有别,忽疏忽密,刚柔相济,或陶醉犹沉思。诗化的旋律中,粘附着丝丝缕缕的忧伤愁绪,仿佛诉说着中原大地所历经的战乱和苦难;继而又吟诵着对中原大地的眷恋和向往,思念与渴望。它时而哀怨悠长,歌呼嫋嫋,时而挣扎在无形的网中,千迴百结,坚忍不拔地穿透而出,在乐曲中弥漫开来,带着作曲家情感的张力,演绎出丰沛的活力和深邃。我在三届音乐沙龙二胡作品的演奏中,多采用了钢琴与二胡的结合。二胡作为一件古老的中国乐器,擅长表现婉转细腻的音乐形象;而钢琴丰富多变的音色、织体及在演奏上富于戏剧性的宏伟气势,都为二胡在乐思的陈述、音乐场景的描绘、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营造出其他乐器难以企及的戏剧、艺术效果。这两件分别来自东西方的极富个性的乐器,在音乐沙龙的演奏中,通过作曲家创造性的融合,也通过民乐团特聘钢琴师狄子枫精湛完美的诠释,使这两件乐器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豫北叙事曲”不愧为二胡与钢琴完美结合的开山之作,历经五十年的演奏,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获得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在我长达45年的二胡演奏生涯中,我曾无数次演奏这首作品,但每次演奏都会有新的、不一样的感受。

由民乐团小乐队最后演奏的“雨打芭蕉”,是首在音乐体裁、音乐风格上,与前面的作品具有极大差异的乐曲,一下子就把听众带到诗情画意的岭南风光之中。广东音乐是国乐中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独特风格的乐种,流传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20世纪初发展成为独立的器乐乐种。“雨打芭蕉”则是广东音乐早期的优秀曲目之一。乐曲材料源于“八板”的变体。通过放慢加花等手法变奏,并用节奏的顿挫,连断对比和对旋律乐句的短碎断奏,充分体现了广东音乐旋律风格的三个特点:跳跃性、华彩性和活泼性。乐曲一开始,一连串分裂的短句,顿挫的节奏,犹如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芭蕉,使人联想到芭蕉婆娑起舞之态。紧接着的音乐是展开性的。其句幅更短小,气息更紧凑,节奏更活泼,不规则的连续不断的垛句互相催递,与开始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照。轻盈的顿音和乐句的切分进行,表现出运动着的落雨变化,更表现出人们观赏落雨、喜看芭蕉丰收时的活泼、愉悦的心情。中华民乐团摆出最专业的阵容、配置来演奏这首名作,在高胡(亦称南胡)的领奏下,横萧,琵琶,古筝,中胡,低音等乐器,你来我往,交织衬托,配合默契,丝丝入扣。使整个演奏大厅犹闻雨打芭蕉,淅沥作响,摇曳生姿。如此清新流畅活泼风格的代表作还包括“旱天雷”“步步高”“鸟投林”“赛龙夺锦”“饿马摇铃”“平湖秋月”等佳作,中华民乐团演奏家们将在今后的音乐沙龙逐步向乐迷介绍演奏。

演奏会结束后,著名琵琶演奏家吴长璐老师,为现场听众剖析详解了两首琵琶乐曲的异同和艺术特色;王竹夕为听众示范了原版本“十面埋伏”的片段和弹奏技巧。这两位休斯敦的琵琶高手精彩罕见的演讲和示范,激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极大兴趣,多位听众加入畅谈,分享观赏体会,盛赞中华民乐团举办音乐沙龙为社区带来的意外惊喜和文化福祉。作为艺术沙龙的音乐总监,我也更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乐迷的支持和承认,以及这届沙龙的整体质量又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
(六月份音乐沙龙“刘天华纪念专辑”将于17日晚在东方艺术教育中心举办,详情请登陆中华民乐团网页:http://minyuehouston.blogspot.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