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8日星期一

寻找迷失的家园

 

——《大宅门》音乐,休斯顿中华民乐队及其他


         

  看了题目,有人也许会问,《大宅门》音乐与休斯顿中华民乐队有何相关?如果你观看了休斯顿中华民乐队的首场民族音乐会,就会清楚了。
  提起《大宅门》,华人中大概无人不晓。拍摄于本世纪初的40集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以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为大背景,娓娓道出一个中医药世家百年兴衰的传奇故事。作为音乐人,我除了被那气势恢弘、荡气回肠的剧情所打动外,更将目光聚焦于其同样引人入胜的的音乐。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影视大腕斯琴高娃,陈宝国,李雪健,张丰毅,蒋雯丽的精湛表演时,大概很少有人会留意此剧的作曲者,享有“乐坛神笔”之誉的赵季平先生。
  1985年,在省文艺理论研究室分工音乐理论及音乐美学研究的我,接受省电视台文艺专栏的访谈,就当时一批新锐导演,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群体的电影进行评论。我记得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摄影、赵季平作曲的电影《黄土地》。此片获得包括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等三个国际电影节大奖。那时我被陈凯歌的独特构思,张艺谋的惊世画面和赵季平苍凉凄楚的音乐所深深震撼。此片是赵季平第一部电影音乐作品,他就是在这时走进了我的视线。
  今天,作为我国影视音乐界获奖最多、奖次级别最高的音乐家,赵季平几乎是所有国内顶级导演最想合作的音乐家。摊开他的作品名单,宛如一部中国电影发展史,陈凯歌导演的《大阅兵》、《霸王别姬》、《风月》、《荆轲刺秦王》,张艺谋导演的大部分经典作品《菊豆》、《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一部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电影配乐均出自赵季平之手。除此之外,赵季平还为何平的《炮打双灯》、《日光峡谷》,何群的《烈火金刚》、孙周的《心香》、《漂亮妈妈》,吴天明的《变脸》,陈国兴的《孔繁森》、张元的《过年回家》、冯小刚的《一声叹息》、周晓文的《秦颂》,以及电视连续剧《水浒》、《乔家大院》、《大宅门》等担任音乐创作。
  记得六年前,刚创立的休斯顿明星艺术团首场演出曾邀我为其音乐会演奏大宅门音乐片断。整场演出,惟有这首作品获得的掌声最热烈、最持久。我想,观众不是为我的京胡演奏击节,而是被赵季平的旋律所征服、所倾倒。我记得演出结束后,总领馆的文化参赞夫妇特地找到我,兴奋地与我畅谈观后感。我很讶异这一小段音乐何以引起他们那么热烈的反应,交谈间,他们的一句话骤然间拨动了我的某根神经。参赞对我说:“一听你这段胡琴演奏,立刻让我们想到了家乡北京。”他夫人马上接着说:“是老北京!”
  是呵,老北京。多么遥远而又亲切的文化图腾……
  人们喜爱《大宅门》,之所以喜爱,不仅仅是它展现了扣动心灵的历史长卷,以及波澜壮阔的民族之歌;很多人更喜欢《大宅门》的那种民国北京的气息。地道的老京城风貌,浓烈的京腔京韵。都强烈地牵动着人们怀旧的思绪。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赵季平的音乐。
  清末民初的社会音乐主体是戏曲音乐,而京剧音乐是戏曲界的主流音乐。作曲家在《大宅门》里,不但运用了京剧音乐,还运用了京剧锣鼓音乐,很多就是京剧曲牌和锣鼓点,听来十分亲切,很符合清末民初的社会气氛。剧中所有插曲和主题曲都是以京剧曲牌为主旋律的,这种运用更符合当时的社会气氛,许多精彩的场面,如七爷一出场配乐是“四击头”;白玉婷与照片拜天地时的配乐是“柳青娘”;七爷结婚的场面是“大开门”……不胜枚举。我们随处可听到撕边、四击头、急急风。《大宅门》里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也正是在京剧音乐的烘托中,演绎的轰轰烈烈。当然对影视音乐创作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赵季平,并未简单地、一成不变地照搬京剧音乐 。我觉得他的最成功之处,就是将京胡,三弦,琵琶等个性色彩强烈的民族乐器,以及京剧曲牌里的音乐元素,与交响乐队的巧妙结合。如大宅门组曲《世家》、《思归》里的京胡;《门楼》里的三弦;《纸风车》里的梆笛。无不是神来之笔。
  无论是从《大宅门》音乐的演奏心得上,还是听众的反应中,我都强烈体验到这套组曲所别具的文化意义。如果你离开了电视画面去重新聆听它欣赏它,会有出乎意料、丰富得多的审美感受。老北京的迷人魅力,来自厚重的历史积淀,在赵季平用胡琴咿咿呀呀地推开历史的大宅门后面,我们不仅看到白家大院的家族画卷,还看到了更多的文化符号;那平实而又韵味十足的旋律折射出更深邃的历史意境——积淀着层层叠叠的史记、数不清的轶名传奇的京城胡同;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的标志性民居建筑,老四合院;老北京庙会热闹的市井图象,拉洋片、吹糖人、捏面人、风车、风筝、糖葫芦、棉花糖;老艺人表演的天桥绝活儿、京剧、剪纸、微雕、脸谱、花轿。放眼望去,饽饽铺,馄饨摊儿,卖蜜麻花的,卖艾窝窝的,卖豌豆黄、驴打滚的;说相声的、变戏法的、抖空竹的、练轻功的、打弹丸的,跑马戏的、钻套圈的、走花会的……一幅京城地界儿的民俗百图,让您缅怀那逝去的时代,感受历史的沧桑。这京韵京味,如一坛陈年老酒,醇厚得令人迷醉,浓郁的令人心底为之震颤,温暖而耐人寻味……
  从那天起,我就生出了一个念头,有机会一定将这部作品完整地呈现在休斯顿的音乐舞台上。如今,在休斯顿中华民乐队建队一周年的首场民族音乐会(新年音乐会)上,这一愿望终于要实现了。作为这场音乐会的艺术总监,我将《大宅门》组曲作为重点作品推介给休斯顿的乐迷。休斯顿国剧社的琴师姚欣植及打击乐的乐师们热情加盟,并邀请了大家所熟悉和喜爱的歌唱家郭枫担纲主题歌的演唱。我希望和我一样对老北京情有独钟的国人,会在大宅门洞开的一瞬,也能领略那已逐渐迷失、风光不再、永远拾不回的如歌如梦如幻的家园。


     

2010年1月17日星期日

文化反省:音乐人的困惑与使命

   
   

 

——休斯顿中华民乐队素描

    
  
  六年前,因缘际会,我结识了一位从东部来的老乡杨万青,他就是今天休斯顿中华民乐队的队长。他不是音乐人出身,拿的是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但在我认识的音乐发烧友里,他的音乐潜质是最好的。他对我说,音乐是我儿时的一个梦。
  一句话、一个圆梦的愿望,我们有了今天的中华民乐队。
  十年前,我认识了侨居休斯顿的琵琶演奏艺术家吴长璐。出现在我眼前的她,象个稚气未脱尽的高中生,洋溢着青春活力和进取的热情。说起音乐,她滔滔不绝;谈到理想,眼中会闪出异样的光芒。
  十年来,她在美国这块土地上精心经营,默默耕耘,教学传艺,弘扬国乐,其敬业、执着、坚韧,从不言放弃的精神,始终影响着我,感动着我。
  一个是学基因工程的,一个是专业演奏家,是他俩引出了我这篇文章的话题。
  记得刚来美国时,大家都喜欢引用一句不知出处的话:得到了天空;失去了土地。这是一个悖论,同时也是一个冷冰冰的现实。天空是什么?我理解是对自由的渴望,是对集权的告别。
  我们义无反顾地将自己驱入一个新的人生驿站,却永远失去了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文化的根。这对于一个学人来说,尤显尴尬与无奈。刚来美国不久的我,面对海外众多来自两岸三地出身专业的音乐人,摇身变为亚音乐或非音乐人这一事实,也困惑了许久许久。
  近十年来,涌进休斯顿的华人暴增,虽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一窝蜂、争先恐后地送孩子去学小提琴、钢琴,也不管孩子是否有音乐潜质。学费花了,时间用了,心理才有了不输旁人的平衡。
  我称这种现象是去文化(民族文化)现象。这使海外华人的文化迷失,更雪上加霜。
  在跟我学习民乐的学生中,大多数是来自港台或东南亚的华人移民家庭,甚至会有西方人成为我的学生。这一现象很奇特,也许是因为这些华人的生活根基过早疏离华夏文本土,补课的愿望,传承中华文化的紧迫感更强烈所致。对于美国学生来说,东方文化压根儿就充满着诱惑与神秘。他们无一例外都去过中国,甚至修习中国功夫,都是地道的中国迷。
  时刻反省自身的文化定位,是全球文化人的永恒命题。记得八十年代,我在国内阅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书中力透纸背、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并无太深的体会。如今重新阅读,感觉大不相同。作为南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拉丁美洲传统文化和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手法抒发到极致。这恐怕也是该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原因吧。
  海外华人,这个庞大的、远离中土的族群,如果不秉持和悉心传承自己的文化,用不了几代,作为一个族群,它必将消亡。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个关乎自身文化存亡的事实,各自挺身而出,来延缓这种迷失的进程。在休斯顿的民族音乐领域,就有吴长璐音乐学校,国剧社,红棉剧社,李奇二胡教室,以及今年横空出世的中华民乐队。
  成立还不到一年的中华民乐队,是由一批民乐发烧友自发组织起来的。没有活动经费,大家自掏腰包捐钱买乐器。大多数乐友使用的是自家购来的乐器。团队精神加奉献牺牲,严格的训练加演奏水准的迅速提高,使这个新生团队不断壮大,逐渐吸引了一些专业音乐人士的鼎立支持。休斯顿著名音乐人萧楫,银锋,吴长璐,李奇,许瑞庆,郦泽泉,姚欣植等纷纷加盟,力挺中华民乐队组织的首场民族音乐会。
  在我的眼里,这是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中多数拥有高学历,都是海外华人的精英。当他们下了班风尘仆仆赶到排练场,象士兵拿起武器那样操起自己的乐器,俨然就是肩负文化使命的音乐人。在排练场上,我看着这一张张可亲可敬的面孔,内心溢满了感激之情。
  我常对乐友们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个话题曾在国内音乐理论界争论很久,论辩双方各陈己见,互不相让。其实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社会,确实验证了这句话的意义。你若迷失自己的文化特性,也随之失去了你的应有位置。我的很多学生都接受过钢琴和小提琴的扎实训练。虽然我只教他们民乐,但我会定期为他们提供一些钢琴、小提琴的中国作品,鼓励他们试奏;使这些出生在美国的华人后代,对中国音乐有更多的了解。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海外音乐人的神圣使命。也是多年前我与吴长璐杨万青这些海外赤子交流沟通的共识。今天,中华民乐队正在准备的2010年新年音乐会,将是见证这一光荣使命的时刻。民乐队最年轻的笛手小阎姑娘,将同时用口笛、葫芦丝、埙、巴乌、排箫、竹笛六种中国乐器诠释《中国风情》;二胡演奏家李奇将演奏享誉世界的经典名作《二泉映月》;吴长璐老师和她的弟子们将演奏首次与观众见面的琵琶古曲《霸王卸甲》……中华民乐队从小到十岁、年长到七十岁的每位队员,在队长杨万青的带领下,紧锣密鼓,厉兵秣马,为共同打造这一历史的瞬间而全力以赴。

  轻拢慢捻、如天籁交响,声声中国情;
  抚琴操弦,似行云流水,缕缕华夏魂。

  吴长璐十年前对我说过的话,犹在耳边;她的那群得意门生的曼妙身影在我眼前呈现。憧憬着这美仑美奂的一幕,我眼眶湿了――
  因为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海外音乐人未泯的希望。


   

从胡朋琴友说开去


张新

  休斯敦中华民乐队副队长辛雷,是位热心侨社文化活动的活跃人物,经常背着他那两套心爱的物件儿,照相机和二胡,参加侨社的各种音乐秀,又拍照,又表演,忙的不亦乐乎。我同他结识前,就久闻他的大名。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个有着数十年演奏经历的老资格二胡发烧友。
  中华民乐队有好几位有类似辛雷这样经历的胡琴手。
  中华民乐队队长杨万青,会熟练演奏多种乐器,当然也包括二胡。
  在休斯敦喜欢二胡甚至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胡琴的中外人士,仅我直接认识的,就有近百人。如果加上我不认识不知道的,有数百位胡朋琴友绝对算是最保守的估计。
  侨界儿科名医贾在水,就是位胡琴发烧友。他拥有两支二胡,家里一把,办公室里放一把。你在他办公室,家里,车里,随处可见二胡曲的碟片。他只要来我家,不硬拉着我给他奏一曲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休斯敦杰出的美术教育家、画家王鑫生也拉了一手好二胡,看他拉琴,功夫绝对在三十年以上。前些日子,我去看他,他正在为举办个人画展紧张地创作。他将刚完成的新作出示给我看,出现在我眼前的一张巨幅油画把我震撼了。画中一位民间艺人坐在咆哮的黄河边在演奏坠胡,夸张的拉奏姿势动感凸显,充满张力。我仿佛听到了伴随着惊涛骇浪那铿镪有力、欲穿透压在天际端那厚厚云层的琴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电流般击中了我,作者对音乐与人生的体悟在这幅画作里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展现。我想,这灵感一定与他会拉胡琴密不可分。王老师总对我说,他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一定要在画室放几张二胡唱片,作画期间,让他所喜爱的琴声来陪伴他,启迪他,激发他的创作激情。多年来,这习惯一直未改。
  一名住在明尼苏达州的正在读高中的华人女孩,父亲去中国给她带回一张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会碟片。正在学习小提琴的女儿观看后,立即对二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整个明尼苏达州竟寻不到教授胡琴的老师。她决心走出家乡,一定要找着可以教会她拉胡琴的地方。终于,她家一位居住在休斯敦的长辈,在一次侨社的音乐会上看到了我的演奏,他找主办方要到了我的电话。就这样,明尼苏达州的女孩利用暑假,专程飞来休斯敦,边做餐馆工,边到我家里学习二胡课程。暑期结束前,她父母也专程飞来德州,来会会我这个千里迢迢之外的胡琴老师。当时,正赶上我受萨费尔大学音乐系所邀,去为他们的学生演奏二胡。这位女孩竟将她在休斯敦的整个家族,领到了学校观看表演。
  就是这样一个华人家庭,数代前移民美洲大陆,早已不会讲中文了;然而他们对华夏文化那种向往和追求,令我们这些来自中国大陆的第一代移民都自愧弗如、感到汗颜。
  一个来自佛罗里达州到德州旅游的美国家庭,途经休斯敦,特意跑到中国城,从一家书店里打听到我的电话,找到我家,提出要买支二胡带回去。原来他们一家人都喜爱音乐,并都会演奏一种以上乐器,他们早就对中国的二胡怀有浓厚兴趣。我先拿出学生使用的价格便宜的普通胡琴给他们,可他们执意要买我那支价钱高得多的演奏胡琴。见他们那种迫切的心情,又念及他们全家从那么远的地方赶来,我只好忍痛割爱了。并把可以挂在腰上站立演奏的部件送给了他们。看着他们欢天喜地,如获至宝地离开,我内心充满了感慨。
  一位在休斯敦医疗中心工作的老美专家,同时也是位不错的小提琴手,去中国旅游时买了把二胡回来。到处打听在哪里可以上课学拉二胡。后来在莱斯大学攻读小提琴学位的儿子帮了他,他直接去找来自中国的一位攻读钢琴博士的女同学,曲曲折折为他老爸找到了我。
  数年来,仅跟我学过胡琴的成人学生,包括几名美国人算在内,竟有四、五十位。有人曾对我说起一位老人,去中国花万元购得一支高档胡琴带回美国。他不会拉,只是挂在家里墙壁上,当幅画来欣赏。对于他,这把胡琴已不仅仅是件中国乐器了,而是具有了更深涵义的文化符号。
  胡琴,西方人称其为“两根弦的中国小提琴”,或干脆叫 “CHINA-VIOLIN”,对于这些众多的会拉和不会拉的发烧友,胡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称它为“中国情结”。
  在国内工作时,家里虽然有把二胡,但却很少碰它。因为我从事音乐理论研究工作,更让我远离器乐的演奏。有时闲下来,会弹弹钢琴,或拉段小提琴,倒想不起拉拉胡琴。那时正值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学术界适逢严冬后的小阳春,西方各种学术观念象潮水般涌进来。我那时的研究课题也聚焦在西方的音乐理论上,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反倒搁置一旁。年轻不成熟的我,也随波逐流赶着时髦。
  移民美国后,家中虽然也有钢琴,小提琴;但弹奏起来总觉兴趣乏乏。过去曾经喜欢的,现在味同嚼蜡。书架上那些肖邦李斯特徳彪西贝多芬门德尔松柴科夫斯基巴托克马勒碟片上的灰尘越积越厚。后来,一位朋友送我一盘带,让我放到车里听,我一听全是样板戏。于是我边开车边播放,立马有了精神。那时我送外卖,听着样板戏,一路飞车,送餐特别快,小费也出奇的好;只是经常会被警察逮到。
  我反省自己,发现身在海外,中国的一切突然变得不是更遥远了,而是更近了,近得你无法割舍,近得你将整个过去的自己彻底颠覆了。
  我设法托朋友从中国给我带来了二胡和京胡。当我一操起琴,立刻发现荒疏年久的手已经不那么听使唤了,拉出来的声音甚至不及我现在的学生。可胡琴的特有音色立刻给予我一种全新体验,那种感觉是种强烈的文化归属感,是自己以前在中国从未体验过的。
  从自我发现的那一刻起,我开始近乎疯狂地拉奏,从近代的刘天华,阿炳,拉到当代的刘文金,王建民,甚至萨拉萨蒂,帕格尼尼。直到向这里的中美听众开始系统地介绍他们在北美很少听到的二胡优秀作品时,我的演奏才算恢复了常态。此时手中的胡琴,开始有了生命,灵性开始甦醒,并变得狂放不羁,引领着我肆意奔向那无垠的未知领域。侨社春晚的《葡萄熟了》,中华文化学院的《陕北抒怀》,休斯敦亚裔艺术节上的《查尔达斯》,莱斯大学的《战马奔腾》,萨费尔大学的《豫北叙事曲》、《野蜂飞舞》,黄河合唱团音乐会上的《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汶川大地震赈灾义演音乐会上的《壮别》……
  二胡让我和观众一同领略它的神奇风采;听众的反应的热烈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尤其是美国观众,他们几乎都表示是首次见到和听到胡琴。他们聆听时的认真和观后的兴奋都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渐渐地,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驾驭了自己;我意识到在北美,这把两根弦的乐器就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传播大使。它的特有音调,同胞听了,无不倍感亲切;西方人听了,对东方文化钦佩不已。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四年前中华合唱团的那场音乐会,我为乐迷们演奏了刘明源的《河南小曲》和萨拉萨蒂的《卡门幻想曲》。演出一结束,围住我的美国观众许久不愿离去。一位热情的观众竟建议我为自己的两只手买保险,弄得我一头雾水……
  唉,一聊起胡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我该打住了,后面的故事留在下篇再和大家继续聊。

2010年1月12日星期二

2010 新年音乐会讲评

        新年民族音乐会艺术讲评


音乐会结束这些日子里,作为艺术指导,我一直在消化回顾乐队的首场演出,并仔细审听了我们演出的实况资料(视频),结合一些反馈意见,特别是专家的意见,梳理出几条经验教训,特别是自己的失误来和大家检讨及讨论,为的是在以后的演出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为演出不象写文章,写完可以修正改错;我有的文章甚至一改再改,要付印了,可能还会动几个字。但演出的错你没有改正的机会,错就是错了,那是永远的遗憾,任何举措都无法弥补挽回。
下面我按节目顺序逐个对演出讲评分析(仅对我们乐队自己的七个节目)。

一,《喜洋洋》,《京调》
作为开场曲,这两首器乐合奏的表现,远优于九月的那场演出,打击乐的参与使两部作品在气势上得到有力加强和烘托。这要感谢国剧社的朋友以及家骅和石大姐的努力。《喜洋洋》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弹拨乐组,这是吴老师的功劳;《京调》的明显进步是第二遍反复笛子乐段,彻底解决了音准问题。这样,使开场曲在总体质量上,发挥出了我们的最好水平。如果说问题,还是拉弦乐组的音准问题。这里涉及我的失误——演出前忘记做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亲自对逐个胡琴进行调音;而在九月的演出时,这项工作演出前就完成了。这次的疏漏是个不可原谅的过失。而且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弦乐节目。

二,良宵》
这个节目在演出效果上,应该算是问题最大的一个节目。听起来很不舒服,这无疑是音准问题造成的。有定弦的问题,也有演奏技术上的问题。良宵》是首非常经典的二胡作品,配上大提琴是为了开辟多种组合,和解决一种乐器音响单一的尝试。大提琴与二胡的组合不是我的发明,从马友友那里早就有了尝试,譬如李安的电影藏龙卧虎》音乐中二胡与大提琴的演奏就非常经典。所以我觉得问题不是出在这种组合上。这个节目表现不理想倒是提醒我,以后改成专业组合来演奏,胡琴不要这么大的规模,经过优化精简,音准这个顽疾自然会消除。作为民乐队的首演,我当初的出发点过于考虑让民乐大规模的亮相,而忽略了乐手过多、技术参差不齐会造成演奏效果不理想这一因素。这个责任应由我来承担。

三,中国风情
我们乐队有个我很满意的笛子乐手小闫姑娘,作为乐队的艺术指导我对她是很信任的。但这个偏爱促成了我在这个本来该出彩的节目上的失误。小闫的演奏无可指责(除了服装),问题出在了作品的选择上。因为不少观众以及专家都提出这部作品不太适合在纯音乐会上的演出,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得不到有效发挥,六种乐器反而给人以作秀的印象。这些意见尖锐了点,但对我们来说非常宝贵。当初我在构思音乐会总体架构时,我的着眼点是民族音乐的经典作品。从笛子的曲目选择上,我一开始是安排姑苏行》和京调》两个曲目。前者意境深邃、优美委婉;后者欢快活泼,喜庆热烈。我们乐队也确实完成了这两首作品的排练。但后来由于我们还拿不出象样的合奏作品,只好把京调》归到合奏节目中。小闫可能出于姑苏行》柔美有余激情不足,向我提出更换曲目的要求。她提出的曲目我不熟悉,也从未听过演奏;更不可原谅的是我没有把这个问题提交队务会进行讨论,擅作决定。如果我们坚持原有的安排,再增加一首风格热烈激昂的经典笛曲,那么小闫一定会发挥的更好。所以这个责任由我来负

四,大宅门组曲
大家如果读过我那篇寻找迷失的家园一文,就会知道我是把这个节目当作这场音乐会的重点作品推出的。从演奏时间上、乐曲篇幅上,参演人员上,可称为这场音乐会最大的作品。我仔细听了数遍演奏录音,除了几处较大失误外,总体上还说得过去。这主要得益于京胡的出色演奏,和吴老师亲自出马担纲独奏乐句。小提琴声部的表现可圈可点,打击乐也成绩斐然。最大的失误出现在我身上,主题歌第一个急急风我指挥错了一小节。此错在以往任何一次排练包括当天彩排从未出过,恰恰在正式演出中出了错。这个失误直接导致歌唱者与乐队整个乐段脱节,直到集体拨弦乐段才算恢复。是众乐手救了场,但作为指挥这一过错不可原谅。第二个较明显失误是世家里京胡与乐队的脱节,这里有演奏的问题,也有指挥的问题。听录音时我发现自己处理节奏速度失当。第三个失误是该作品开场那一声打击乐,没有打到中心,使这揭开历史帷幕的一击,打了折扣,此处我的指挥手势有明显失误。

小花鼓》《赛马》
这两首作品后者比前者表现要好《小花鼓》在反复时出现多次错误,这些错在以前的演出和排练中从未有过。一开始我想不通,后来突然意识到自己又犯了大错,错在自己坐的位置。九月演出的二胡齐奏,我与许瑞庆各坐一端,压住两边阵脚,大家都没拉错;这次彩排我与李奇也是这样坐镇的。可偏偏上了场,大家一搬椅子,紧跟着就坐乱套了。作为我当时完全来得及重新调整座位,可我偏偏没想到,更没做到。我,老周,李奇坐到了一起,一头沉,打破了平衡。另一端突然失去领奏,就乱了章法。这是一个完全应该避免的沉痛的教训,我应承担全部责任。

六,金孔雀与凤尾竹
这个夫妻档的演奏无可挑剔,两件乐器音效特别,舞台造型美仑美奂。问题出在伴奏上。起初的安排是由民乐队来伴奏,但排练几次弹拨乐全员缺席,其结果一直是半成品。临到彩排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再安排排练了,所以演奏者提出这场演出暂由CD伴奏,我就同意了。其实这是违背我的原则的。我一向主张在正式音乐会上尽量避免使用CD背景音乐伴奏;在国内正式音乐会上,使用CD伴奏通常是被禁止的,除非是综艺性晚会,譬如央视的综艺栏目。在我自己的演奏上,我也是一直坚持这一原则。如在地震赈灾义演中,我拉一枝花就是清奏(无伴奏),事后辛雷还问我为何不加CD伴奏。这些年我自己的独奏只有两种:钢琴伴奏或无伴奏。使用CD只是在商业场合或聚会性演奏中。所以这次音乐会征求二胡独奏作品时,我曾有过一丝犹豫,因为我知道这两首作品一定会使用CD伴奏。当然目前受各种条件所限,我们还不能马上达到这一要求;但我们会向这个方向努力,并将之与我们的整体排练计划紧密结合起来。将来的所有独奏,力争实现乐队,钢琴,合成器甚至清奏。这方面吴老师和她的弟子们就是最好最直接的榜样。

七,夜深沉
作为闭幕节目,这个作品的演奏打分应该是最高的。各声部的表现都很出色,二胡声部仍然被音准所拖累,但也拿出了历史最好水平。弹拨乐古筝效果特别到位,吴老师率领的琵琶演奏准确清晰,使我们的音效十分接近专业水准。京胡与打击乐的表现好于历次排练;整个演奏气氛被大家的高涨热情有力烘托起来,所以观众的反映十分热烈,给予了这部作品较高的肯定。综合考量以上七个节目,开场曲闭幕曲应属上乘。这除了归功于大家的协作精神,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萧楫老师,作为我们乐队的灵魂。没有他就没有这成绩,我们全体要感谢他的热诚付出和精湛的指挥艺术。




2010年1月11日星期一

世界名人网报道:休斯顿中华民乐队奏响新年民族音乐晚会

转载自世界名人网

作者:世界名人网记者 遴璘摄影报道          
录入于 January 11, 2010 at 19:06:46:
世界名人网讯 2010年1月9日晚6时30分,休斯顿中华民乐队在5531 BEECHNUT ST HOUSTON, TX 77096上演了一场首场中华民乐“新年民族音乐晚会”。数百位嘉宾和国乐爱好者齐聚一堂,上百位演员隆重登场,整整一个晚上让所有的人都大呼过瘾,停车场也都停满了。
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周鼎副总领事出席了晚会,晚会总策划杨万青、 艺术总监张新、 舞台总监杨家骅、鲍玲(特邀), 特邀艺术家萧楫、吴长璐、李奇、郭枫、王永昌、姚欣植、曹英泰、李荫泉、谭伦、李志贤 等出场,特邀主持人郭枫、辛建 主持,解说辞撰稿/幻灯设计:张新,

晚会的主办单位是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休斯敦中华民乐队, 协办单位则包括:吴长璐音乐学校 休斯敦国剧社 中华歌舞队 李奇二胡教室 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  

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文教组  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   吴长璐音乐学校   休斯敦国剧社   中华歌舞队   李奇二胡教室  红棉剧社   世界金融集团     沈阳联谊会    中国人活动中心 等单位和刘晓给与晚会以大力帮助,特此感谢!

休斯敦中华民乐队乐队人员名单

吹奏乐:     
笛子:王纯 阎亦修 
唢呐:郦泽泉 
巴乌:陆曦 
葫芦丝:杨万青

弹拨乐:     
琵琶:李雪 张淑娟 杜增美 吴长璐 吴亚力 韩佳缘 雷又平     
古筝:李雪 张淑娟 罗思詠 胡玄逸 战雪娇 徐笑然 
扬琴:陈毓玲  姚慧贤 
月琴:李志贤 
大阮:郦泽泉

拉弦乐:     
京胡:姚欣植  板胡:张新     
二胡:马进 王圆明 王文德 王月堂 刘佳 李奇 邱济平 辛雷 张冠雄     
小提琴:刘文君 刘双杰 张仲 张晓牛  张雨薇 宫沛然  游世宁 谢菲      
大提琴:宫蔚  廖可威  张新 
贝大:陈绍新 手风琴:杨万青 萧楫 打击乐: 石小蘩 李荫泉 谭 伦 杨家骅

当晚演奏的节目为:
1,器乐合奏:喜洋洋 京调    作曲 刘明源 顾冠仁 指挥 萧楫  演奏 休斯顿中华民乐队

2,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战马奔腾  作曲 华彦钧 陈耀星 演奏 李奇

3,古筝曲:彝族舞曲 战台风 作曲 王惠然 王昌元    演奏 张淑娟 罗思詠 李 雪 胡玄逸 徐笑然 战雪娇

4,男女声二重唱: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    尹相杰 词 赵小源 曲 演唱  曹英泰 虞晓梅

5,二胡与大提琴:良宵   作曲 刘天华 编配 张新    演奏 休斯顿中华民乐队

6,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  编舞 高晓慧  胡芦丝演奏 杨万青  表演 龚丽萍 赵玉萍 聂莉敏      陆曦 裘惠黎 梅慈敏

7,吹奏乐独奏:中国风情  (口笛 葫芦丝 埙 巴乌 排箫 竹笛) 演奏 阎亦修

8,大宅门组曲:世家 思归 纸风车         踏雪 戏台 主题歌     作曲 赵季平 配器/指挥 张新 演唱 郭枫 京胡 姚欣植 演奏 休斯顿中华民乐队

9,男声独唱:月琴   赖西安 词 苏来 曲 演唱 王永昌

10,琵琶古曲:霸王卸甲  传统古曲 演奏  吴长璐 李雪 张淑娟 韩佳缘  杜增美 吴亚力(Alex Fraps)王漫云

11,二胡齐奏:小花鼓 赛马 作曲 刘北茂 黄海怀   演奏 休斯顿中华民乐队

12,葫芦丝巴乌二重奏:金孔雀与凤尾竹   作曲 赵家寅 配器 张新 演奏 杨万青 陆曦

13,舞蹈:心雨  编舞  高晓慧  表演 龚丽萍 裘惠黎 陆曦        赵玉萍 何冰 梅慈敏

14,双京胡与乐队:夜深沉    指挥 萧楫 配器 张新 京胡 姚欣植 张新     演奏 休斯顿中华民乐队

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

《弥赛亚》随想

                 ·张 新·

记得第一次接触亨德尔的作品还是在30年前。一天,我受朋友之邀去沈阳音乐学院听他的小提琴毕业演奏。记得他演奏的是维尼亚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那时历经十年浩劫的音乐界刚刚开启破冰之旅,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也是不可多得。我早早就到了教学楼,正赶上学院附中的学生在演奏。那位小朋友拉的是首小提琴奏鸣曲,这是我从来没有听过的。一种奇妙的感觉在心灵深处弥漫;刚刚历经室外凛冽寒风的我暮然如沐春风,浑身顿觉温馨,物我两忘……

事后我委托朋友借来这首奏鸣曲的曲谱,才知道这是亨德尔的作品。那年月还根本没有这类资料的出版物,我拿回家,用最快的速度将曲谱誊抄下来。然后就什么都不做,先拉它,直到拉完了全曲。可是非常奇怪,无论我如何努力尝试,我再也没能找回那天的感觉。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亦曾多次试着拉奏,可最终都放弃了。至此,这位大师在我的意识深处,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再也没有去开启它。



直到上周末,钱护壮教授邀请我去他任教的艺术学院音乐厅观赏由他指挥的清唱剧《弥赛亚》》(Messiah),在我意识中尘封以久的亨德尔重又鲜活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ederic Handel 1685-1759)是位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音乐家,他与巴赫同属巴洛克时代(古典音乐)的峰巅级代表人物,没有他,就无法书写欧洲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而使他名垂千古的恰恰就是这部《弥赛亚》。很多笃信基督的朋友或许不知道亨德尔,但一定知道《哈里路亚》大合唱。当你亲临音乐厅的现场聆听《弥赛亚》第二幕终曲《哈里路亚》大合唱,那排山倒海的气势如狂潮,似雷电,又光彩夺目,美伦美奂;令你来不及思索你此刻是置身天堂,还是仍在凡间。就连我这个冥顽不化的无神论者,也仿佛在那一瞬间看到了穹顶眩目的光环、听到上帝大爱的召唤。

亨德尔对巴洛克时代最大的贡献,就是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歌剧──清唱剧,英语原文是oratorio,这是一种由器乐重奏、独唱和合唱紧密结合的大型声乐曲,其形式颇与中国的《黄河大合唱》相似。但欧洲的oratorio,内容取材于圣经故事;它虽有一定的情节,却不作舞台演出,不设布景,也没有扮演者,完全用音乐语言来戏剧性地描写性格和心理,表达人类的热情和灵性。由于oratorio 所含的宗教内容,故而也有人把它译为“神剧”或“圣乐”,但这两种译法也如“清唱剧”一样,并未把oratorio 所含的内容和形式完整地表达出来。

庄严肃目的 LONESTAR 艺术学院音乐厅里,坐满了喜爱亨德尔的观众,音乐一开始的歌声就呈现了久远而清新的巴洛克风格,大地上的呼唤和歌咏,还有赞美。祈祷如启明星,迎接着天亮那刻,等待着降临的天使。旋律开朗、亲切、欢快。赋格主题象清泉一般流出,清新而流畅。转瞬之间各声部汇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以最强的力度唱出:“全宇宙要称颂他全能的神、万世永存的圣父、和平之君……”

这是典型的亨德尔的合唱风格:将交织在一起的横向流动的对位旋律段落,同纵向结构浓重的和弦性段落,巧妙而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交替出现,从而使以赋格为主体的复调结构,和以和弦为主体的主调结构溶为一体。如此娴熟的复调与主调融合的音乐处理,可以说达到了巴洛克时代的顶峰。后人因此作誉他为“圣乐之祖”。

莫扎特曾改编过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交响乐之父”海顿在《弥赛亚》的启发下创作了《创世纪》,但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就都未能超过亨德尔。当年桀傲不羁、甚至对国王都不肯低下高傲的头的贝多芬,评价亨德尔是“所有大师中无可企及的大师”“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我愿意在他的墓前脱帽下跪。”

值得一提的是,我看到《弥赛亚》的合唱队列里,出现了众多的华裔面孔,他(她)们担任了主唱演员及各声部的歌手。可以说是这场音乐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么多的华人歌手参与演唱欧洲经典作品,是我旅居休斯顿以来所遇到的第一次。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我了解其中的意义。由此也对老朋友钱护壮多了份钦敬之情。

我也收集了些有关《弥赛亚》演出的趣闻与同好分享。

莫扎特于1789年重编的乐谱,使后来演出人数大大超过首演时的18人诗班及33件乐器,同年在伦敦就有275位人声及248件乐器的记录;而1859年在伦敦举办的纪念亨德尔逝世100周年音乐会上,合唱团高达2765人,乐器460件;1869年在美国波士顿“和平日”演出中,更曾有一万人大合唱《哈里路亚》及500件乐器伴奏的记录。

明年是亨德尔逝世250周年,届时将有更多、更大型的纪念活动在全球展开。世上许多贫穷的人,因着《弥赛亚》的鸣响获得他们最需要的帮助。许多医院因而被建造和改建,世界上各个角落会有更多的人获得心灵上的鼓舞,爱的种子将撒播在更多唱过、听过《弥赛亚》的人心田之中,并穿越时空,世纪传衍,开花结果。

亨德尔生前曾说过:“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们愉快,那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能高尚起来。”

此刻,我又重新翻出那首小提琴奏鸣曲的谱子,边读边聆听CD传出的那久违的旋律……是呵,虔诚,纯洁,总能唤起人类心中最高贵的情感。我领悟了──

没有对大师的胸怀和情操的理解,又怎会诠释出大师作品的精髓呢。

 

两根弦上的帕格尼尼

两根弦上的帕格尼尼



  两根弦上的帕格尼尼。
  这话不是我的发明,而是西方音乐评论家对来自东方的优秀二胡演奏艺术家的一个评语。为了读者阅读方便,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帕格尼尼。
  尼可罗 • 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欧洲后期古典乐派和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是西方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他是欧洲小提琴演奏巨匠,世人称其为小提琴魔术师,是用魔鬼般的技巧演奏。他充滿魔力的演出令观众流泪,有的人甚至还晕倒。人们聆听他的演奏时这样说:才华横溢的大师,你拉错几个音符吧,那样我们觉得我们还像人类。一名盲人听他的琴声,以为是乐队演奏,当得知台上只有他一人时,大喝一声“他是魔鬼!”随即仓皇逃走。
  由于精湛绝伦的技巧超出了当时人的想象,世间便传说他经常在屋内与魔鬼说话并把灵魂出卖给魔鬼以换取琴技,甚至还看见他将琴弓置于琴上的一刹那火花四射。帕格尼尼的身材削瘦,演奏時,如醉如痴,如魔鬼附身。加上搖晃的姿势、零乱的长发、苍白的脸庞、都令这一传说显得更加真实。他从不练琴,除了演出其余时间几乎都在床上度过,自称"十二岁以前练琴,十二岁以后躺着"。有人为了探听他的秘密,曾跟踪了他很长时间,但最后承认确实听不到他练琴。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曾使在病中的老师罗拉跳下病榻,自愧无颜为师。法国著名小提琴家罗多尔夫•克罗采听了帕格尼尼的演奏,也为他惊人的技巧而目瞪口呆,甚至在日记中写道:“犹如见到恶魔的幻影”。为此,人们也就把帕格尼尼的演奏称作“恶魔的演奏”。
  魔鬼。魔力。着魔。帕格尼尼一生未离开过这些评语。如果把同样评语用在形容胡琴的演奏上,可想而知,这件从刘天华,阿炳开始扬名于世的东方乐器,历经近百年演变、出新,已具有了非同凡响的艺术表现力。当代的两岸三地的作曲家们,在胡琴作品的创作中,也不断用新的音乐语汇,更高难的技巧来深化作品内容。这使得胡琴演奏家们必须不断更新胡琴的演奏技巧,赋予这件传统乐器更深广的艺术表现力。帕格尼尼高难度演奏技巧也移植进了二胡的演奏中,譬如帕格尼尼的《无穷动》和《二十四首随想曲》。所以说西方人惊呼当代的二胡演奏家为两根弦的帕格尼尼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曾经给我的美国学生播放过用二胡演奏《无穷动》、《卡门幻想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小提琴名曲的视频资料时,他们无一不张大了嘴巴,惊奇得连呼:Amazing!Wonderful!我自己也有这样类似的经历,当我在舞台上用二胡演奏《野蜂飞舞》,《卡门幻想曲》时,西方人的反应尤为热烈。这是因为他们熟悉这些作品的旋律,却难以置信两根弦的胡琴,如何能把四根弦的名曲诠释的如此精到和惟妙惟肖。
  我有个华人学生,是休斯敦青少年管弦乐团的小提琴乐手,多次获得小提琴比赛的奖项。自从她开始学习二胡后,我发现她理解和掌握二胡的演奏技巧远快过其他普通学生。这是多年扎实的音乐训练及演奏积累赋予她的超常能力。她在学习三年二胡后,我开始让她试拉帕格尼尼的《无穷动》,我惊讶地感到她演奏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因为在这首长达四分半时间的演奏中,清一色的十六分音符,疾风般的速度,快速的换把、跳把,随处可见的移调和高把位等,对二胡这件乐器来说,几乎达到了表达的极限。并且我还发现她在某些细部的处理上,甚至超过了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出生在美国的华人孩子,在学习二胡之前,甚至没有见过或听过胡琴这件乐器;可一旦学起来,毫不逊色出生于中国大陆的学生。我在旅居休斯敦这些年,类似她这样的学生有多位,均是出生于这里的华人后代。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孩子的家长无一例外,都是中国情结浓厚的爱乐人。
  几年前我曾两次受邀去中华文化学院讲授中国音乐。听课的有数百人,都是中国孩子。我在开讲前先对他们做了个简单的测验,我对他们说:你们当中学习音乐(乐器)的人请举手。只见台下举起一片手臂,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我又接着说:请学习小提琴的小朋友举起手来,台下一多半的孩子举了手。那么学习钢琴的呢?更多的手又举了起来。我看出有很多孩子同时学习两种乐器。我又对他们说:你们当中学习过中国乐器的请举起手来。台下一片寂静,没有人举手。我又问了一次,一位学生告诉我,她的一个好朋友学习古筝,但今天请假没有来。我换了个方式继续问他们:请你们告诉我提琴有几根弦?这回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四根弦。我接着又问:你们有谁知道,在东方,在中国有一种两根弦的乐器?台下的孩子们面面相觑,都表现出一脸困惑。我知道我不必再问他们谁是帕格尼尼,谁是瞎子阿炳了。
  我把带来的二胡,京胡,板胡和高胡拿出来给他们看,分别向他们介绍这些两根弦的中国乐器,用不同的胡琴演奏了中国乐曲。我还请他们派代表上讲台来试拉胡琴,我发现所有的孩子都对我的讲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尽管之前他们还对这一切一无所知。他们之中已有很多人不会讲中文了,看着他们有着不错的音乐天赋和教育背景,但只知西方音乐,而对东方音乐了解甚少,我除为他们感到惋惜外,更感到这些华裔孩子的家长对中国文化认识的缺失。他们在周末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学习中文,然后带孩子去中国城吃顿中国餐,就以为可以使出生在美国的后代能够承继中华文化的血脉,让他们看起来更象中国人。其实远远不够。在远离中土的海外,这种文化的传承只会一代比一代弱。看着讲台下这些与我的孩子别无二致的同学们,深深感受到我们作为第一代移民的父母肩上责任的重大。
  在我执教生涯中,我始终对那些重视孩子的民族文化教育的家长们敬佩有加。我在前面所提到的那位学生,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她的母亲带着一双儿女去中国旅游,途经深圳时,专门聘请了一位会讲英语的二胡老师,为她的两个孩子上了一星期二胡课。回到休斯敦后,辗转找到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难得的好学生,我的一个最大愿望,就是要让她凡是能用四根弦的提琴演奏下来的名曲,我也让她用两根弦的胡琴演奏出来。这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看了我的文章,也许有人会质疑,二胡是件传统的东方乐器,与西方的帕格尼尼有何相关?以我自己的演奏体会来说,用二胡演奏《无穷动》,对传统演奏方式,是个有趣的挑战和神奇的经历;其次,两根弦的二胡在诠释欧洲经典作品时,释放出来的是二胡这件乐器所独有的色彩。从技术层面来说,当你把《无穷动》中的大量半音阶、移调和高把位的音色音准都处理得准确无误,得心应手,你再去演奏王建民的《二胡狂想曲》,刘文金的《种子灯焰》,台湾青年作曲家陆枟的《西秦王爷》这类当代作品,至少不会有技术上的障碍了。
  其实不仅仅是二胡,在今天的中国民乐乐坛,象《无穷动》,也同样被笛子,琵琶,扬琴,柳琴等中国传统乐器所演奏。在西方,其他乐器借用帕格尼尼之名,用以形容演奏技巧达高深之境的称号还有很多,例如低音提琴的帕格尼尼,指意大利低音提琴家、作曲家乔瓦尼•博泰西尼;吉他的帕格尼尼,指巴拉圭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巴里奧斯;钢琴的帕格尼尼,指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小号的帕格尼尼,指俄罗斯小号演奏家纳卡里亚多夫;胡琴的帕格尼尼,最早指中国香港胡琴演奏家黃安源,和后来的旅居加拿大的高韶青、旅居法国的许可等。
  二胡演奏艺术发展到今天,已是高手如云,人才辈出,前辈传承,后生可畏。对于二胡这件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东方乐器来说,这无疑是福音。作为一名教授胡琴的老师,我亦衷心祈愿——
  在不远的将来,休斯敦也会出现两根弦上的帕格尼尼。

新年音乐会解说辞

中华虎年虎添翼、管弦鸣奏华夏情。
龙腾虎跃人间乐、古曲新乐天下春

亲爱的朋友们,亲爱的同胞们:大家新年好!

道祖骑牛去,赵公跨虎来。
我们送走了牛年,迎来了虎年。
休斯敦中华民乐队祝各位来宾:逢虎年,办虎事,走虎运,发虎财。虎送吉祥,事业如虎。猛虎出山,龙吟虎啸;虎虎生风,虎气冲天!

春到人间,虎虎添生气;
管弦齐鸣,曲曲中国心。
休斯敦中华民乐队在喜迎虎年带来之际,为休斯敦各界侨胞准备了一场精彩的民族音乐晚会。中华民乐队成立仅仅一年,得到各界人士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今天在座的朋友都是我们中华民乐队最尊贵的客人,你们将要观看的,是用东方传统乐器演奏中华音乐经典作品。它将让您感受华夏古老文明的艺术结晶,品味中华民族璀璨的艺术神韵,聆听千古绝伦的天籁之音,体悟中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生生不息,薪火传扬的五千年的文明。

首先请大家欣赏的是民乐合奏《喜洋洋》,《京调》
《喜洋洋》创作于1958年,半个世纪以来风靡全国,在国内外常作为节日、庆典场合的伴奏乐曲,深受听众的欢迎。乐曲的主题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碾糕面》,曲调保持了原曲舒展的特点,再以笛子、二胡与板胡以各种技巧润饰旋律,加上锣鼓打击乐的烘托,使全曲轻快活泼,喜庆热烈。
《京调》是曲作者于1960年根据京剧西皮原版和西皮流水音调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乐曲采用清脆明亮的竹笛领奏,模拟人们熟悉的京剧唱腔,配以轻快流畅的伴奏音型,构思别具一格,使全曲紧凑、欢快,热情激昂。
下面请欣赏民乐合奏《喜洋洋》《京调》
演奏:休斯顿中华民乐队;指挥:萧楫 

一曲《二泉映月》仿佛是一首长诗,月是诗中的主角,皎洁晶莹,却又散发着寒光。月是美丽的,却又让人凄楚,那是一种寒冷凄婉的美。像秋风扫落叶;像午夜中独身一人俯视万家灯火,漫天的雪花在脚下飘落;像深秋独自走在荒凉的山岗上,满目尽是萧条。乐曲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情愫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战马奔腾》是创作于70年代的一首二胡独奏曲。曲中,作者对二胡这件传统拉弦乐器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大胆地革新,创造性地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演奏技巧,如用琴弓敲击琴弦,摹仿马蹄飞奔声,又用由弱到强、逐渐向上的半音阶模进和双弦拉奏,造成一种风弛电掣的氛围,刻画出战马嘶鸣、冲锋陷阵的激烈场面。大大地丰富了二胡的音乐表现力。
下面请欣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战马奔腾》,表演者:李奇

《彝族舞曲》创作于1965年,取材于云南彝族《海菜腔》、《烟盒舞》。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音乐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深受众多音乐家喜爱,被改编成多种乐器的独奏曲及管弦乐曲。
《战台风》创作于1965年,作者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博斗而作的一首古筝曲。全曲气势磅礴、形象鲜明;表现了人们与大自然博斗不畏坚难,勇敢豪迈的气魄和乐观向上的信念。
下面请欣赏古筝齐奏:《彝族舞曲》《战台风》,表演者:吴长璐音乐学校

休斯顿中华民乐队的首场音乐会,得到了多个音乐团体和艺术家的支持。吴长璐音乐学校,休斯敦国剧社,中华歌舞队,李奇二胡教室等,都积极参与了这场美南地区多年不见的、民乐精英荟萃的演出。我们相信,大家共同鼎立打造的这场民乐盛会,一定会大力推动大休斯敦地区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下面有请休斯敦国剧社的曹英泰、中华歌舞队的虞晓梅,为大家演唱男女声二重唱:《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

《良宵》是刘天华先生于1928年的除夕夜即兴创作的,原名《除夜小唱》。是一首家喻户晓、人尽皆知、雅俗共赏的二胡曲。优美如歌的旋律,豪不张扬,随性、不经意,恬静祥和。在娓娓道来的平静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流淌于心底的惆怅和希望。《良宵》并不是欢乐的曲调,却比欢乐更有内涵,是文人所特有的委婉含蓄,向我们展现了更深邃的心灵畅想。
请听用大提琴和二胡一起演绎的这首东方“小夜曲”。 表演者:休斯顿中华民乐队。

月光下的凤尾竹,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竹林里的好姑娘啊,光彩夺目像夜明珠。悠扬委婉的葫芦丝声,柔情万种: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一片片凤尾竹上,竹影在微风中摇曳,姑娘在月下翩翩起舞,波光中叠映着她们曼妙的身影,着一缕花衣,似一群精灵,在这醉人的月夜,美在激扬,爱在流淌……
请欣赏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表演:中华歌舞队;葫芦丝独奏:杨万青

竹笛,口笛,葫芦丝,埙,巴乌,排箫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大家族的成员,它们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在下面这个节目里,演奏者将同时用这六种吹奏乐器演奏,观众将感受个性鲜明、质朴奔放、生动传神、俏丽多姿的视觉、听觉冲击,和迎面吹来的华夏之风。
下面请欣赏吹奏乐独奏:《中国风情》,表演者:阎亦修

提起《大宅门》,华人中大概无人不晓。这部拍摄于本世纪初的40集电视连续剧,以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为大背景,娓娓道出一个中医药世家百年兴衰的传奇故事。人们之所以喜爱《大宅门》,不仅仅是它展现了扣动心灵的历史长卷,以及波澜壮阔的民族之歌;很多人更喜欢《大宅门》的那种民国北京的气息,那种强烈地牵动着人们怀旧的思绪。作曲家在《大宅门》里大量运用了京剧音乐和京剧锣鼓音乐,浓烈的京腔京韵,为大家生动传神地展现了北京古城的历史沧桑和民俗风貌。
下面请欣赏《大宅门组曲》,演奏:休斯顿中华民乐队;指挥:张新 

许多歌曲之所以经久不衰,一直被人们吟唱,那是因为一首歌的背后就是一段深情,一个真实的故事,源于生活的作品总是能散发永恒的光芒……一把残旧的老月琴,一个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孤独身影,一生都在为民俗歌谣默默奉献的歌者。《月琴》这首歌不仅旋律优美,更重要的是当中蕴涵的思乡情。展现了一位思乡人手抱月琴抒发离愁的画面,让闻者感到悄然滑过的岁月,瞬间燃烧的生命,和终生无悔的坚持。
下面有请曾荣获2008年休斯敦歌唱大赛一等奖的王永昌为大家演唱:《月琴》

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苍皇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
琵琶古曲《霸王卸甲》是著名的传统琵琶套曲,是中华民族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芭。它以独特的演奏技法和撕裂般铿锵的音色,将一幅战鼓雷鸣、旌旗林立、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壮烈古战场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全曲雄浑悲壮、气势磅礴,把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背水一战的吞天气概描摹的淋漓尽致。
下面请欣赏琵琶古曲《霸王卸甲》,演奏:吴长璐音乐学校;领奏:吴长璐

《小花鼓》《赛马》是流传最广、深受听众喜爱的两首二胡名曲。《小花鼓》节奏明快活泼,音乐朴实而富有动力;《赛马》激情奔放,民族风格浓郁,急促的旋律狂放不羁,一气呵成。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赛马场上万马奔腾的沸腾场景。
请欣赏二胡齐奏《小花鼓》《赛马》、演奏:休斯顿中华民乐队,手风琴伴奏:萧楫

很久很久以前,有这样一个传说,谁要是能得到凤凰的一根羽毛,就能变得和凤凰一样美丽。一棵绿竹知道后,便央求小鹰弟弟帮他去凤凰那儿求取一根羽毛。小鹰同意了。他飞过九座高山,越过九条大河,终于见到了凤凰。善良的凤凰真的托小鹰给绿竹带来了一根美丽的羽毛。绿竹高兴极了。他拿着羽毛手舞足蹈起来。突然,一道霞光闪过,绿竹长高了,枝叶也变细了。他那青绿色的茎弯曲下垂,真像漂亮的凤尾。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种四季常青、体态潇洒的绿竹叫做“凤尾竹”了。
请欣赏葫芦丝巴乌二重奏:《金孔雀与凤尾竹》表演者:杨万青 陆曦

亲爱的观众们,你喜欢凤尾竹么?月光如水的夜晚,一个人落寞了,可以斜倚在凤尾竹旁吹起葫芦丝,吹到酣时闭上眼,你可曾看见一群一袭花衣的精灵,她们飘逸轻灵的舞姿,被月光剪裁成曼妙的身影……那不是梦,那是中华歌舞队为大家带来的另一支舞蹈:《心雨》

下面是本晚音乐会最后一个节目:双京胡与乐队《夜深沉》
《夜深沉》是一首京剧曲牌,我们在京剧《击鼓骂曹》,《霸王别姬》等剧中都可以听到。这首曲牌原来是昆曲《思凡》中的《风吹荷叶煞》一曲的四句唱腔,经过历代很多的琴师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和改编发展而成。在当今艺术舞台,传统京剧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京胡,正在作为独奏乐器而走上音乐舞台,与大型乐队及打击乐组成崭新的演奏形式,在保留传统特色基础上,深化扩展了乐曲的内容和表现力。《夜深沉》就是这样一部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精品。
下面请欣赏双京胡与乐队《夜深沉》
演奏:休斯顿中华民乐队;指挥:萧楫 

2010年1月9日星期六

2010 新年音乐会解说辞

音乐会解说辞


中华虎年虎添翼、管弦鸣奏华夏情。
龙腾虎跃人间乐、古曲新乐天下春

亲爱的朋友们,亲爱的同胞们:大家新年好!

道祖骑牛去,赵公跨虎来。
我们送走了牛年,迎来了虎年。
休斯敦中华民乐队祝各位来宾:逢虎年,办虎事,走虎运,发虎财。虎送吉祥,事业如虎。猛虎出山,龙吟虎啸;虎虎生风,虎气冲天!

春到人间,虎虎添生气;
管弦齐鸣,曲曲中国心。
休斯敦中华民乐队在喜迎虎年带来之际,为休斯敦各界侨胞准备了一场精彩的民族音乐晚会。中华民乐队成立仅仅一年,得到各界人士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今天在座的朋友都是我们中华民乐队最尊贵的客人,你们将要观看的,是用东方传统乐器演奏中华音乐经典作品。它将让您感受华夏古老文明的艺术结晶,品味中华民族璀璨的艺术神韵,聆听千古绝伦的天籁之音,体悟中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生生不息,薪火传扬的五千年的文明。

首先请大家欣赏的是民乐合奏《喜洋洋》,《京调》
《喜洋洋》创作于1958年,半个世纪以来风靡全国,在国内外常作为节日、庆典场合的伴奏乐曲,深受听众的欢迎。乐曲的主题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碾糕面》,曲调保持了原曲舒展的特点,再以笛子、二胡与板胡以各种技巧润饰旋律,加上锣鼓打击乐的烘托,使全曲轻快活泼,喜庆热烈。
《京调》是曲作者于1960年根据京剧西皮原版和西皮流水音调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乐曲采用清脆明亮的竹笛领奏,模拟人们熟悉的京剧唱腔,配以轻快流畅的伴奏音型,构思别具一格,使全曲紧凑、欢快,热情激昂。
下面请欣赏民乐合奏《喜洋洋》《京调》
演奏:休斯顿中华民乐队;指挥:萧楫 

一曲《二泉映月》仿佛是一首长诗,月是诗中的主角,皎洁晶莹,却又散发着寒光。月是美丽的,却又让人凄楚,那是一种寒冷凄婉的美。像秋风扫落叶;像午夜中独身一人俯视万家灯火,漫天的雪花在脚下飘落;像深秋独自走在荒凉的山岗上,满目尽是萧条。乐曲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情愫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战马奔腾》是创作于70年代的一首二胡独奏曲。曲中,作者对二胡这件传统拉弦乐器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大胆地革新,创造性地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演奏技巧,如用琴弓敲击琴弦,摹仿马蹄飞奔声,又用由弱到强、逐渐向上的半音阶模进和双弦拉奏,造成一种风弛电掣的氛围,刻画出战马嘶鸣、冲锋陷阵的激烈场面。大大地丰富了二胡的音乐表现力。
下面请欣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战马奔腾》,表演者:李奇

彝族舞曲创作于1965年,取材于云南彝族《海菜腔》、《烟盒舞》。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音乐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深受众多音乐家喜爱,被改编成多种乐器的独奏曲及管弦乐曲。
战台风创作于1965年,作者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博斗而作的一首古筝曲。全曲气势磅礴、形象鲜明;表现了人们与大自然博斗不畏坚难,勇敢豪迈的气魄和乐观向上的信念。
下面请欣赏古筝齐奏:彝族舞曲》《战台风》,表演吴长璐音乐学校


休斯顿中华民乐队的首场音乐会,得到了多个音乐团体和艺术家的支持。吴长璐音乐学校,斯敦国剧社,中华歌舞队,奇二胡教室等,都积极参与了这场美南地区多年不见的、民乐精英荟萃的演出。我们相信,大家共同鼎立打造的这场民乐盛会定会大力推动大斯敦地区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下面有请休斯敦国剧社的曹英泰、中华歌舞队的虞晓梅,为大家演唱男女声二重唱: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      


良宵》是刘天华先生于1928年的除夕夜即兴创作的,原名《除夜小唱》。是一首家喻户晓、人尽皆知、雅俗共赏的二胡曲。优美如歌的旋律,豪不张扬,随性、不经意,恬静祥和。在娓娓道来的平静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流淌于心底的惆怅和希望。《良宵》并不是欢乐的曲调,却比欢乐更有内涵,是文人所特有的委婉含蓄,向我们展现了更深邃的心灵畅想。
请听用大提琴和二胡一起演绎的这首东方小夜曲 表演者:休斯顿中华民乐队。


月光下的凤尾竹,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竹林里的好姑娘啊,光彩夺目像夜明珠悠扬委婉的葫芦丝声,柔情万种: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一片片凤尾竹上,竹影在微风中摇曳,姑娘在月下翩翩起舞,波光中叠映着她们曼妙的身影,着一缕花衣,似一群精灵,在这醉人的月夜,美在激扬,爱在流淌……
请欣赏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表演:中华歌舞队;葫芦丝独奏:杨万青


竹笛,口笛,葫芦丝,埙,巴乌,排箫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大家族的成员,它们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在下面这个节目里,演奏者将同时用这六种吹奏乐器演奏,观众将感受个性鲜明、质朴奔放、生动传神、俏丽多姿的视觉、听觉冲击,和迎面吹来的华夏之风。
下面请欣赏吹奏乐独奏:中国风情》,表演者:阎亦修


提起大宅门,华人中大概无人不晓。这部拍摄于本世纪初的40集电视连续剧,以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为大背景,娓娓道出一个中医药世家百年兴衰的传奇故事人们之所以喜爱大宅门,不仅仅是它展现了扣动心灵的历史长卷,以及波澜壮阔的民族之歌;很多人更喜欢《大宅门》的那种民国北京的气息,那种强烈地牵动着人们怀旧的思绪。作曲家在《大宅门》里大量运用了京剧音乐和京剧锣鼓音乐,浓烈的京腔京韵,为大家生动传神地展现了北京古城的历史沧桑和民俗风貌。
下面请欣赏大宅门组曲》,演奏:休斯顿中华民乐队;指挥:张新 


许多歌曲之所以经久不衰,一直被人们吟唱,那是因为一首歌的背后就是一段深情,一个真实的故事,源于生活的作品总是能散发永恒的光芒……一把残旧的老月琴,一个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孤独身影,一生都在为民俗歌谣默默奉献的歌者。月琴这首歌不仅旋律优美,更重要的是当中蕴涵的思乡情。展现了一位思乡人手抱月琴抒发离愁的画面,让闻者感到悄然滑过的岁月,瞬间燃烧的生命,和终生无悔的坚持。
下面有请曾荣获2008年休斯敦歌唱大赛一等奖的王永昌为大家演唱:月琴


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苍皇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
琵琶古曲《霸王卸甲》是著名的传统琵琶套曲,是中华民族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芭。它以独特的演奏技法和撕裂般铿锵音色,将一幅战鼓雷鸣、旌旗林立、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壮烈古战场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全曲雄浑悲壮、气势磅礴,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背水一战的吞天气概描摹的淋漓尽致。
下面请欣赏琵琶古曲《霸王卸甲》,演奏吴长璐音乐学校;领奏:吴长璐


小花鼓》《赛马》是流传最广深受听众喜爱的两首二胡名曲。小花鼓节奏快活泼,音乐朴实而富有动力;《赛马》激情奔放,民族风格浓郁急促的旋律狂放不羁,一气呵成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赛马场上马奔腾的沸腾景。
请欣赏二胡齐奏小花鼓》《赛马》演奏:休斯顿中华民乐队,手风琴伴奏:萧楫


很久很久以前,有这样一个传说,谁要是能得到凤凰的一根羽毛,就能变得和凤凰一样美丽。一棵绿竹知道后,便央求小鹰弟弟帮他去凤凰那儿求取一根羽毛。小鹰同意了。他飞过九座高山,越过九条大河,终于见到了凤凰。善良的凤凰真的托小鹰给绿竹带来了一根美丽的羽毛。绿竹高兴极了。他拿着羽毛手舞足蹈起来。突然,一道霞光闪过,绿竹长高了,枝叶也变细了。他那青绿色的茎弯曲下垂,真像漂亮的凤尾。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种四季常青、体态潇洒的绿竹叫做“凤尾竹”了。
请欣赏葫芦丝巴乌二重奏:金孔雀与凤尾竹表演者:杨万青  陆曦


亲爱的观众们,你喜欢凤尾竹么?月光如水的夜晚,一个人落寞了,可以斜倚在凤尾竹旁吹起葫芦丝,吹到酣时闭上眼,你可曾看见一群一袭花衣的精灵,她飘逸轻灵的舞姿,被月光剪裁成曼妙的身影……那不是梦,那是中华歌舞队为大家带来的另一支舞蹈:心雨


下面是本晚音乐会最后一个节目:双京胡与乐队夜深沉
《夜深沉》是一首京剧曲牌,我们在京剧《击鼓骂曹》,《霸王别姬》等剧中都可以听到。这首曲牌原来是昆曲《思凡》中的《风吹荷叶煞》一曲的四句唱腔,经过历代很多的琴师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和改编发展而成。在当今艺术舞台,传统京剧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京胡,正在作为独奏乐器而走上音乐舞台,与大型乐队及打击乐组成崭新的演奏形式,在保留传统特色基础上,深化扩展了乐曲的内容和表现力。《夜深沉》就是这样一部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精品。
下面请欣赏双京胡与乐队夜深沉
演奏:休斯顿中华民乐队;指挥:萧楫 

撰稿:张新

2010 新年音乐会节目单


休斯顿中华民乐队民族音乐会节目单

2010年1月9日 6:30 PM 


1, 器乐合奏:喜洋洋 京调   
作曲 刘明源  顾冠仁 
指挥 萧楫
演奏 休斯顿中华民乐队

2,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战马奔腾
作曲 华彦钧 陈耀星
演奏 李奇

3,古筝曲:彝族舞曲 战台风
                                                   作曲 王惠然 王昌元
演奏 张淑娟 罗思詠 李雪
胡玄逸 徐笑然 战雪娇 

4,男女声二重唱: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       尹相杰   赵小源
演唱 曹英泰  虞晓梅

5,二胡与大提琴:良宵   
     作曲 刘天华 编配 张新 
演奏 休斯顿中华民乐队

6,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                             编舞  晓慧 胡芦丝演奏  杨万青
表演 徐小艺 胡秋玉 龚丽萍 赵玉萍聂莉敏 陆曦 裘惠黎 黄红 梅慈敏

7,吹奏乐独奏:中国风情口笛 葫芦丝 埙 巴乌 排箫 竹笛)
演奏 阎亦修

8,大宅门组曲:世家  思归  纸风车  踏雪  门楼 主题歌

作曲 赵季平 配器/指挥 张新
演唱 郭枫 京胡 姚欣植
演奏 休斯顿中华民乐队


9,男声独唱:月琴                                 赖西安   苏来
演唱 王永昌

10,琵琶古曲:霸王卸甲
                                                   传统古曲
演奏 吴长璐 李雪  张淑娟 韩佳缘
杜增美 吴亚力(Alex Fraps

11,二胡齐奏:小花鼓  赛马
作曲 刘北茂 黄海怀
演奏 休斯顿中华民乐队

12,葫芦丝巴乌二重奏:金孔雀与凤尾竹
作曲 赵家寅 配器 张新 
演奏 杨万青  陆曦

13,舞蹈:心雨                                         编舞  晓慧
表演 龚丽萍 聂莉敏 胡秋玉 裘惠黎
陆曦 徐小艺 赵玉萍黄红 何冰 梅慈敏

14,双京胡与乐队:夜深沉
指挥 萧楫 配器 张新
京胡 姚欣植 张新
演奏 休斯顿中华民乐队 


 (音乐会结束)

主办:休斯敦中华民乐队
协办:吴长璐音乐学校 休斯敦国剧社 中华歌舞队 李奇二胡教室 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
特邀主持人:郭 枫 辛 建
特邀指挥:萧 楫
特邀艺术家:吴长璐 李 奇 郭 枫 王永昌  姚欣植  曹英泰 李荫泉 谭 伦  李志贤
总策划:杨万青 艺术总监:张 新 舞台总监:杨家骅 鲍 玲(特邀)
解说辞撰稿/幻灯设计:张 新